close
專欄Column

 

  

董瑞斌

金融研訓院顧問、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商學院院長

 近年來,有一種號稱數位貨幣的比特幣(bitcoin)在國際金融市場逐漸受到投資人青睞,其兌美元之匯價自2013年5月份以來穩步上揚,就在11月中旬柏南克發函美國國土安全部「肯定其長期發展前景」後,其匯價更一舉突破900美元大關,此熱絡程度連傳統投資商品(黃金、白銀、農產品)皆自嘆不如。到底比特幣有何能耐,可讓投資人趨之若鶩?

 比特幣是2008年由中本聰(可能為代名)所發想,比特幣存在於點對點(P2P)之網路中,它的產生完全不受任何國家的貨幣主管機關所控制;相反地,比特幣是電腦按特定之演算法(algorithm)經由繁複計算所創造出來。根據該演算法,每4年新增的比特幣數量將較前4年減半,且比特幣總供給量將在2040年達到極限值2100萬枚,其後總供給量將不再增加。2009年比特幣正式誕生,2010年比特幣開始與實體商品產生交易,同年7月全球比特幣最主要的交易所Mt. Gox成立,比特幣IPO價格為0.05美元。

 比特幣上市之初僅為電玩家的”玩具”,然而,隨著近年來國際金融情勢動盪不安,比特幣相較於任何國家的貨幣所沒有的優點(貨幣總供給量取決於技術條件,而非由貨幣當局人為調控),逐漸受到投資人肯定。比特幣價格在2011年5月起持續攀升,在2013年3月下旬首度突破60美元,而隨著歐債風暴再起的疑慮,其價格更在4月10日達到266美元之高峰,雖然隔天Mt. Gox被駭客入侵而造成價格下跌200美元,但幾天之後,價格又重新站回100美元,顯示投資人對比特幣之興趣仍未消退。近幾個月來,雖然國際金融情勢稍見穩定,但比特幣價格仍穩步上揚,在11月中旬更突破900美元大關。

 貨幣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,但貨幣也為人類文明帶來若干災難,例如一次大戰後德國的超級通貨膨脹(Hyperinflation)就是最明顯的例子。以 M. Friedman為首的貨幣學派(Monetarism)主張物價上漲不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,貨幣供給量無規律地變動對物價及GDP水準皆造成干擾,是以最適的貨幣政策就是讓貨幣供給維持穩定且小幅的成長,此即著名的「Friedman’s k% rule」的主要內涵。就供給量不受貨幣當局干預而言,比特幣十分契合貨幣學派的主張,而就因為比特幣在設計之初即已訂下長期總量限制,除非比特幣交易單位可以無限制細分,否則只要貨幣供給量一固定,在貨幣流通速度未大幅增快的前題下,隨著經濟成長,以比特幣幣值為計價基礎的物價將面臨下跌趨勢。然而,比特幣只要一再細分(例如交易單位為兆分之一枚),其結果雖可解決物價下跌問題,卻又回到擴大貨幣供給巢臼,遂與其原先設計理念背道而馳。

 近年來,數位貨幣種類的日益增加,除比特幣外,社群網站facebook要求其電玩開發商自2011年7 月1日起只能以克雷幣(Credits)作為計價工具;3D虛擬實境網站Second Life要求其會員用林登幣(Linden Dollars)作為交易之清算工具;而2011年10月初,另一種與比特幣十分類似的萊特幣(Litecoin)開始在虛擬世界被廣泛使用,它產生的速度較比特幣快,且最終總供給量是比特幣的4倍。上述數位貨幣雖有一定的支持度,但若要在短期內取代任何實體貨幣仍屬不可能,甚且因缺乏客觀的實質價值(intrinsic value)而讓市場難以公平定價;然而此類數位貨幣的特性(包括固定數量及貨幣主管機關難以調控)恰是針對目前實體貨幣之缺點而設計,其對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大量印鈔救市行為提供深切之省思。

日期:2013121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水伯手工包子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